孟子说: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后来人用江山社稷代指天下。的确,老百姓吃饱了才有天下。
但五谷不好生吃,总得弄熟了吃吧?
早期的“粮”字似乎并不泛指所有粮食,而是跟旅途有关。
《庄子·逍遥游》说:“适千里者,三月聚粮。”古代人出门不便,要走千里,大概得提前三个月准备干粮。
又有所谓“糗”,指炒熟的谷物。这东西方便携带,可以现吃,且不用生火,似乎很适合拿来做军粮。
《后汉书·隗嚣传》里提过,割据一方的隗嚣“病且饿,出城餐糗糒,恚愤而死”。生病了,又吃炒粮,吃急了,不消化,身体撑不住。当然,糗不只是平民食品。《国语·楚语》说,楚成王——就是上文提到的没吃到熊掌就自尽的那位——听说令尹斗子文穷得吃不上饭,每逢朝见就给他预备一束脯、一筐糗。干肉、炒米搭配着吃,又充饥又有味,很体贴。
我们如今最熟悉的主食自然是米饭,但那会儿米饭也得细分。
秦汉之际,上等小米煮成的饭叫粱饭,似乎相对比较高级。
《汉书·王莽传下》里,王莽听说百姓饥馑,向中黄门王业询问真相,王业要哄王莽,就去市集买了粱饭、肉羹,拿回来告诉王莽老百姓都吃这些。王莽还真信了。